現代信息技術為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尤其是數字技術和數字業態逐步輻射滲透到鄉村經濟社會各領域、諸環節,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下,基層政府依托數字平臺,可以及時獲取信息、分析風險、提升服務水平,實現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數字化支撐,更加高質高效地治理公共事務。從數字鄉村的角度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降低治理成本。
降低搜尋匹配成本。通過數字化平臺,鄉村治理的供需雙方可以更高效地搜尋、匹配、對接。農村居民通過數字化平臺甚至微信群就能快速定位所需服務、信息和資源,而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通過信用體系查詢、數字鄉村平臺、“雪亮工程”等,更精準地識別和定位需要特定服務的群體。通過數字化手段搜尋、匹配、對接,減少了鄉村治理所需的時間和資源消耗。浙江省建德市打造“建村釘”數字化平臺,激活量達26.59萬人,同時將數字化貫穿于黨務、村務、財務、服務全過程。村民只需“釘一下”,意見需求直接在線提交村、鎮、市干部手機端,村干部、網格員“第一時間收件、第一時間代辦”。
降低復制傳輸成本。數字化使得信息和指令復制的邊際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趨近于零。通過微信、短信或其他數字化平臺,可以迅速向廣大村民傳播重要信息,無需傳統的印刷和分發。山西省長治市在農村廁所改造管護過程中,經營主體使用數字化手段開發“農村廁所革命碼上辦系統”,為每一位需要改廁的農戶分配專屬二維碼,通過掃碼填報改造和維護信息,節省了編寫信息的時間,節約了編寫材料的人力成本。
降低辦理交通成本。數字化服務可減少村民辦理業務“跑腿”的次數,推動鄉村社會從“現場治理”轉為“在線治理”。在線申請、電子支付和遠程處理等服務讓農村居民在家中或就近的村服務中心就能辦理社保、醫療等業務,節省了時間和交通費用,提升了公共服務效率。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梳理出涉農服務事項216個,利用政務服務自助機、身份證受理機等自助服務智能設備,讓農村居民實現了醫保、社保、公安、民政相關業務“一站通辦”,辦事“最多跑一次”。即使老年人及其他操作不便的村民,也可在村干部、志愿者、網格員協助下,通過數字化終端辦理業務。
降低追蹤規制成本。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孿生等技術,政府能夠實時監測和分析鄉村治理中的各種風險點,通過前端治理及時響應和集中資源解決具體問題。貴州省湄潭縣融媒體中心發揮信息集成、傳播優勢,請全縣廣大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監督,打擊濫辦酒席、交通違章、亂倒垃圾等違規行為。同時把“寨管家”、婚慶司儀、酒席總管等納入村(社區)紅白理事會,以微信社群的方式完成定位操辦酒席、維持現場秩序等事項。
降低驗證認同成本。數字化可以幫助驗證治理需求的真實性和評估治理效果,通過在線調查、數據分析和反饋系統,治理主體可以分析服務質量同時記錄在檔,接受群眾監督,作為文明評比和嚴格獎懲的依據,并增強村民集體認同感。自2022年開始,廣西百色市田東縣義圩鎮定怒屯組織村民自發行動起來改善人居環境。村兩委通過微信群直播,實現了村莊改造建設“云監工”,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及時跟進了解情況,自發開展贊助礦泉水活動,為村屯建設捐款、獻策,定怒屯建設美麗村屯,村容村貌大幅改善。
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未來還需要多方發力,形成發展合力。首先,當前鄉村形態快速演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鎮化進程加速,一些農村地區出現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等問題,村里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數字化技術存在一定困難,仍然需要組織力量下沉服務基層。其次,鄉村是熟人社會,除了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硬”監督之外,還需因地制宜結合鄰里和睦、比學趕幫超等軟制度,引導村民自覺參與鄉村治理。再次,鄉村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整合各類數字資源實現集中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規行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先進數字技術的應用要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最大限度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鼓勵返鄉能人和志愿者成為數字社群的引導者,幫助調解鄰里糾紛、組建志愿服務隊等;激發鄉村學校成為助力,通過開展中小學生“小手拉大手”等實踐活動,努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參與治理的濃厚氛圍,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系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
更多干貨歡迎訂閱 [中農四方]公眾號:zhongnongs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