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農人”圓夢希望的田野
中國農村雜志社評論員
鄉村呼喚人才,人才成就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在廣袤鄉村,一個顯著的變化悄然出現:一大批有知識、有抱負的人才進村入寨,他們擁有種養新手段、營銷新思路,讓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科技激發了新動能,扎根于田野大山的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新農人”。
鄉村不斷涌現的“新農人”,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引擎、強勁動力和強力支撐。作為“千萬工程”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的浙江,正如火如荼地推進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提出了引育1000名“浙農英才”、1萬名鄉村產業振興“頭雁”、10萬農創客、100萬現代“新農人”,打造“1111”鄉村人才矩陣的奮進目標。
具有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創意、新風貌等現代化特質的“新農人”,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粘合劑,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我們要集成多項政策、整合多元資金、推進多維舉措,大力培育“新農人”,全力支持各路人才在廣闊鄉村大展其才、大顯身手。
充盈人才“蓄水池”。栽好梧桐樹,方能引來金鳳凰。要著力把優勢產業布局到鄉村、把緊缺資源配置到鄉村、把整體運營引入到鄉村、把美麗風景根植到鄉村、把暖心政策惠及到鄉村,吸引各路人才投身鄉村創業就業,成為現代“新農人”。要為“新農人”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人居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營商環境,讓他們來了就有房、來了就有錢、來了就有伴,讓他們待得住、過得好、干得有勁兒。要擴大鄉村人才戰略儲備,強化項目、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撐,創設載體、暢通渠道、分類施策,全面推進科技、電商、旅游、藝術、經營、服務等各路人才投身鄉村創業發展。
搭建成長“快車道”。人才不是敲鑼打鼓就能育成的,需要用心用情孵化成長、澆灌成才。要持續推動涉農院校、學科、專業優化,探索建立農民大學、農民學院、農民學校、田間學堂等培訓載體,大力開展適應農民就業創業需要的職業教育。要打造現代農業園區、農創園、科技小院等現代“新農人”創業孵化平臺,構建全鏈條孵化體系。要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優化基層農技人員聘用、評價、考核制度體系,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打造創業“強磁場”。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等優勢資源的青年人才,善于改變傳統發展模式,為鄉村業態創新提供無限可能。要鼓勵和引導“新農人”通過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更為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要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鄉村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要綜合運用民俗文化、藝術創意、鄉土美食多種形式,推動村莊品牌化、創意化發展,推廣數字游民、創意茶咖、研學露營等鄉村創業模式。
用好政策“工具箱”。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營造適宜人才生長的政策環境,不僅能吸引人才,更能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能。要完善鄉村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在金融、用地、用能等方面強化政策支持。要打造鄉村青年人才社區,建設鄉村工位、鄉村書房、鄉村音樂館等配套服務,讓“新農人”在鄉村住得安心。要健全鄉村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加強鄉村人才待遇保障,深化涉農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農人”認定機制,定期選樹推廣先進典型。
新時代鄉村發展呼喚“新農人”、需要“新農人”、孕育“新農人”。我們要不拘一格用人才,海納百川聚英才,讓鄉村成為人才輩出之地、人才集聚之地、創新潮涌之地、情懷激蕩之地,讓“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筑夢、逐夢、圓夢。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