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執筆人:陳俊紅
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數據科學與農業經濟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2024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北京作為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人的超大城市,遇到突發事件,很難完全靠外調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必須要有自己穩定供應的糧食基地和農副產品基地。特別是在城市周邊,保留一定規模的優質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北京地區耕地、水等資源緊缺,通過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來提升糧食產能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提升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成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確保地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的主要手段。
一、提升北京市糧食作物單產必要性
1、從增產潛力看單產提升
“十三五”以來,北京糧食單產總體呈現穩步提高態勢。糧食作物單產從2010年345.1公斤/畝,提高到2022年的394.1公斤/畝,增長了14.1%。從增產潛力看,通過改善灌溉設施條件、優化種植品種等措施,能顯著提升作物產量。2022年全市小麥單產368.1公斤/畝、玉米單產437.1公斤/畝、大豆單產152.6公斤/畝。昌平區沙河鎮大洼村高產擂臺賽參報地塊冬小麥單產達550公斤/畝,比全市平均水平高近50%,夏玉米參報地塊單產達537.9公斤/畝,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1%;延慶區春玉米水肥一體化示范項目平均單產735公斤/畝,比周邊增產21.9%。通州區鑫農盛通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河北省滄州市農業科學院選育滄豆品種,單產200公斤/畝,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1.1%。
2、從保障糧食安全看單產提升
地區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通常由生產、儲備、貿易三個方面構成。2014年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文件要求,按照“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總體要求和保證“銷區6個月”市場供應量的原則,“以城鎮人口和農村需購買商品糧人口每人每天1斤成品糧為供應標準”,核定各省地方糧食儲備規模。通常各省市按照城鎮人口加30%的農村人口來測算購糧人口。除此之外,一旦發生地震或者發生極端災害,70%的農村人口糧食需要地方自產糧食保障,這時候需要自產糧食發揮重要作用。由此,理論上北京市地方儲備糧規模應為258.9萬t,儲備糧以外糧食安全生產規模為47.91萬t。2022年北京地區糧食產量為45.4萬t,還有2.5萬t缺口(占5.5%)。如果北京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基礎上,單產至少要達到479.1公斤/畝,也就是在現有單產水平基礎上提升21.5%。
3、從全國比較看單產提升
與全國相比,2010年至2022年間北京市糧食作物單產平均比全國高29.1公斤/畝,在全國排名第10位左右。其中,稻谷、冬小麥單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平均分別低30.1公斤/畝和7.3公斤/畝;玉米、薯類和大豆單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平均分別高29.4公斤/畝、118.7公斤/畝和7.9公斤/畝。與我國糧食主銷區相比,自2010年以來上海市糧食單產水平一直高于北京,平均高89.3公斤/畝;天津市糧食單產低于北京,2019年開始超過北京。2022年北京糧食單產在7個主銷區中排名第5,比排名第一的上海低124.7公斤/畝,比天津低59.4公斤/畝。與上海相比,上海以種植稻谷和小麥為主,單產比北京所種的玉米和小麥高20%以上。兩地糧食作物單產差距形成原因主要是土壤質量、氣候條件、灌溉設施等方面上海優于北京。與位于同一氣候條件的天津相比,天津所種小麥單產比北京高16%,稻谷單產約是北京的一倍,玉米單產與北京相差不大。
二、制約北京糧食單產提升的因素分析
1、北京土地面積小,耕地質量不高
北京農業存在土地規模小、土壤質量不高、集中連片規劃布局不足等問題,制約著糧食生產效率的提升。(1)耕地數量少,地塊碎片化。調研顯示,大興區安定鎮大渠村玉米種植大戶流轉土地2000畝,涉及26村400個地塊;平谷區峪口鎮興隆莊村種糧大戶流轉土地891畝,來自200多個農戶的地塊。還有一些耕地未統籌使用的傳統種植村,糧田、露地蔬菜和設施農業地塊交錯,影響規模化。(2)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占比高。2020年北京市耕地質量等級為4.63,中低產耕地面積占比76.1%。2021年以來復耕復墾50萬畝以上,約占現狀耕地10%。復耕復墾地塊主要是非農占用地和撂荒地,土層薄、肥力低。
2、新品種新技術應用不到位,生產效率不高
盡管北京農業科技資源豐富,但糧食生產效率在全國并不靠前,新品種新技術轉化應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1)高產優質節水品種推廣力度需要加大。北京地區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采比較嚴重,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節水抗旱型小麥品種缺乏;夏播玉米缺少優質高產品種和適合籽粒直收品種;谷子品種老,抗病性較差且退化嚴重,抗逆性強、適宜輕簡化栽培的品種缺少。(2)規模種植戶田間管理技術跟不上。新增復耕復墾地塊逐漸集中到了村集體或鎮聯營公司,由于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加上管理人員沒種過、沒人會管種地,出現了缺少專人管理或只種不管的問題。(3)糧食種植技術服務缺少最后一公里。2018年機構改革后,北京市的市-鄉-鎮三級推廣機構數量和推廣人員數量由改革前的320家、4800余人,減為目前的148家、2400余人,相當數量的人員在編不在崗,特別是鄉鎮的人員專業技術能力嚴重不足。小農戶所需的新技術和必要的服務跟不上,栽培管理技術依靠農戶經驗摸索;種植大戶也未能與農業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建立必要的技術支撐合作機制。
3、全產業鏈打造不足,產后乏力
北京市糧食作物種植規模整體偏小,尤其雜糧作物更是“星星之火”。糧食產業鏈維持在生產端,其他各環節無法得到充分開發和擴充,效益很難上去。(1)本地糧食加工不足。小麥、玉米種植戶普遍銷售原糧,鮮食玉米、甘薯、谷子等特色雜糧,普遍等待商販進村收購或運輸到京外簡單初加工后回京銷售。雖然種植雜糧比玉米、小麥的收益高,但種植戶缺少倉儲設施和深加工條件,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2)機械化配套用地不足。北京地區糧食機械化生產缺少必備的機庫棚、晾曬場、糧食烘干和糧倉等基礎設施。玉米帶穗搶收、含水量高,收獲后沒有晾曬場地,容易霉爛變質,銷售價格不高。(3)三產融合程度低。糧食產業與生態、文化、教育、養生等業態融合不足,農業多功能拓展還有較大空間,產業融合創新迭代速度較慢,滯后于快速變化的市場消費需求。
4、支持產業發展的補貼政策不夠完善
近些年,北京地區農業規模和生產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但糧食生產的技術服務、相關補貼政策等沒能及時調整。(1)補貼項目結構有待優化。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糧食種植相關各類補貼政策有15項,其中,生產者能直接得到的補貼政策有5項,需要具有資質社會化服務主體為農戶提供服務或實物的一般服務性項目補貼政策有10項。糧食生產環節補貼多,倉儲烘干條件建設、特色品牌建設等產后環節的補貼少。(2)生產者直補政策對種糧行為引導作用不足。補貼政策對于地力沒有具體評價標準,更沒有將地力提升水平與補貼資金聯系起來。種植戶所領取的補貼并沒有投入到糧食生產環節中,補貼與生產投入脫鉤。(3)一般服務性項目補貼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尋租”行為。名目繁多的補貼項目,吸引了更多社會化主體參與土地流轉的競爭,補貼專項資金分配公開性和透明度不足,導致部分種植主體或企業“不算種地賬,算補貼項目賬”。社會化主體囤地行為推高了地租,“擠出”了真正有種地意愿的農戶。
三、提升北京糧食單產水平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耕地質量,向良田要高產
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積極配套節水設施,搞好以平田整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修建防滲渠道等節水設施。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推動高標準農田集約化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有機生態培肥,包括秸稈還田、傳統綠肥種植、增施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等,有效改善有機質水平偏低,土壤緊實等耕地質量問題,促進中等地向高等級地提升,對沙化型、缺素型低產田改良培肥。實施“北京市糧食規?;N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選擇糧食規?;黧w參加單產提升行動,通過高產競賽、擇優獎補方式,鼓勵糧食規?;黧w集成應用玉米或小麥穩產增產集成新技術,實現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相融合,補短板促弱項,努力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
2、促進品種創新和技術集成應用,向科技要質量
根據北京地區氣候和土壤特點,遴選推廣一批高產抗逆強的優質新品種。如,選育推廣節水抗旱抗性好、抗赤霉病能力強、高產優質的小麥新品種;推廣耐密高產抗倒伏品種、適合籽粒直收夏播玉米新品種;推廣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推廣抗病性強、適合輕簡化、規?;N植栽培的谷子等雜糧新品種。推進多部門協同,針對各區生態條件建立新品種、新技術集中示范田。完善科技幫扶對接機制,推進農業科研人員駐點農業鄉鎮、駐點傳統種植村、示范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回歸主業,創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高校農業碩士博士駐村聯戶制度,讓“科技小院”“博士農場”成為小農戶增收強大幫手。
3、完善配套用地和產業鏈條發展政策,向融合要效益
糧食生產機械化、規?;癁榘l展必然趨勢,產后配套用地要及時跟上。建議在嚴格農村建設用地管理的同時,積極探索精細化用地管理舉措,制定適用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的生產設施和輔助設施用地比例、建設規范,為產銷專業合作社提供分揀包裝、保鮮存儲設施用地。出臺“北京市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實施方案”。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加大對糧食烘干中心(點)用地保障力度。以全面滿足全市糧食產地烘干需求為目標,高起點新建和改造一批糧食烘干中心(點)。深入挖掘北京地區糧食生產過程、產品、景觀等資源,鼓勵開發糧食生產的科普教育、旅游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圍繞北京城市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著重在“品種(種苗)+品質+品牌”上下功夫,用產后撬動產前,“賣的好”“才能種的好”。
4、優化糧食補貼和土地流轉政策,向機制要保障
穩步提升農業補貼規模,農林水預算支出在政府一般預算支出占比至少恢復到2019年7.89%的水平。對于相同或類似補貼項目進行整合,盡可能統一同一類補貼標準和依據。探索糧食直補資金新增部分集中使用的方式。出臺“北京市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實施方案”,采取市場主導、政府扶持方式,提升北京地區糧食烘干條件。加強農業補貼政策執行績效評估。將種糧指標和發放補貼政策有機結合,實行保底性補貼與激勵性補貼相結合,推動農業補貼由單純看面積、看品種、看受損向看單產、看品質、看增收并重轉變,避免種植大戶“只種不管”和套取補貼項目資金的現象。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相關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消除耕地的金融屬性,促進土地回歸種地的本源。
來源: 農科智庫
更多干貨歡迎訂閱 [中農四方]公眾號:zhongnongsifang